2024年11月如何设计病毒营销(5种用户心理要了解)

发布时间:

  ⑴花了两天时间,慢慢读完了乔纳·伯杰的《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推荐,新媒体人必读。

  ⑵最近也在参与策划几个病毒营销项目,小有收获。

  ⑶做新媒体运营,本质就是传播,传播就是生命力。

  ⑷一个策划得当的营销活动,的确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⑸让用户口口相传,疯狂转发,如病毒般相互感染,使用户成为病毒寄生体并向周边人群扩散,我们常称之为“病毒营销”。

  ⑹对于新媒体人而言,“转发”简直是我们的一句魔咒。

  ⑺“来,把这篇文章转发朋友圈,就可以获得...”

  ⑻让人转发,有这么难吗?非得用利益来交换吗?

  ⑼其实,我们策划病毒营销,需要理解我们的产品,了解大众传播的逻辑,熟悉新媒体网感,特别是了解用户的心理。

  ⑽有一个心理学家说过:其实每个人都有分享的欲望,就像和吃饭睡觉一样的欲望。

  ⑾既然是欲望,其实是不需要用金钱激励的,只要你能找到刺激这种欲望的根源,只需要给他们制造能去转发和分享的内容。

  ⑿因此,我们在设计病毒营销内容时,其实最应该考虑的不是“我们想让用户转发什么”,而是思考“我们制造的转发内容对他们有什么价值?

  ⒀用户会转发对他们而言,有什么价值的内容?

  ⒁以下五种用户心理,是我们做病毒营销策划必须洞悉的。

  ⒂,寻找谈资—--有什么好聊的,能让我有谈资

  ⒃,表达想法——我想要说服别人,这篇内容表达了我想说的话

  ⒄,帮助别人——我为别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为别人提供了帮助

  ⒅,塑造形象——装装逼,我是这个阶层,这些标签的人,塑造高大上的形象

  ⒆,社会比较——在隐形的社交竞争中胜利,更有地位,虚荣炫耀攀比心理

  ⒇有一次,一朋友分享了一篇影评给我,我说这个什么内容打动你了。

  ⒈她说,这篇的角度很特别,不是普通人的视觉,我觉得挺酷的,哪天朋友们聊到这个电影,我就有谈资了!

  ⒉我说,有谈资这么重要吗?你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啊。

  ⒊她说,有谈资才能融入大家呀,这是社交资本,不然会很尴尬的,我对电影本身并没这么多想法,但我能辨别,哪些内容是独特,能制造成话题的谈资。

  ⒋这事给了我两点启示,第一,在新媒体有传播力的内容,能成为他们的社交货币,为他们制造谈资;

  ⒌第二,谈资必须是有独特视角,价值,甚至是有违常理的戏剧性冲突。

  ⒍我们看那么多大号蹭热点事件,同一件事不同的说,有不同的味道,关键就在于角度和论据的差异。

  ⒎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资深撰稿人布隆代尔曾经说过,最适合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就是:《我在FBI工作时如何通过与狗熊发生关系而找到了上帝》。

  ⒏因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违反直觉就能制造注意力。

  ⒐在社交关系中,人人都有表达欲望,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或者他们压根就没时间来系统整理想表达的内容。

  ⒑但是当他们想说服某人的时候,怎么办呢,可以借力。

  ⒒如果我们能制造出表达某一类人内心想表达的东西,帮助他们去说服别人,这类内容往往很受欢迎。

  ⒓咪蒙就是玩这类表达的高手。

  ⒔所以,朋友圈中经常看到老板们分享这些文章:

  ⒕《致加西亚的信:全力完成任务的,才是好员工》

  ⒖《细节决定成败:员工最让老板感动的个细节?》

  ⒗《情商为王:跟客户打交道时如何压制自己的情绪?》

  ⒘同样,朋友圈中也经常看到基层员工分享这些文章:

  ⒙《%的优秀员工都是被平庸的中层管理者折磨走的》

  ⒚《研究发现:过度加班反而有害工作效率》

  ⒛《员工更加勤奋,就能弥补高管在战略上的失误吗?》

  ①帮助别人表达想法,也是社交货币的一种。

  ②其实你仔细看看晓涵的文字就知道,我是运用了这种套路,分享给小众群体,有价值的新媒体干货,逐渐打造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的,都是被别人需要的,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交欲望,帮助别人能使我们获得快乐,获得价值认同。

  ④随之而来,物质回报是理所当然的,同时还有很多隐形的福利,比如社会地位等,社交地位,也是一种社交货币,人人都需要。

  ⑤为什么我经常转发一些思维导图干货到朋友圈后,能看到很多人在转发?

  ⑥因为,这是大众社交货币需求,你分享了对别人有价值东西,别人感谢你,你会感觉社交更成功了些。

  ⑦我们在朋友圈,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文字:

  ⑧《转给正在找工作的朋友:简历面试大技巧》

  ⑨《保持身体健康的种习惯》

  ⑩《如何写走心的文案》

  Ⅰ想当年,罗友会,名噪一时,会员都以此自居,为何?

  Ⅱ因为我是知识分子,我喜欢读书,我爱智求真,我是关注罗辑思维的人。。。

  Ⅲ这些都是在强化每个人的个人品牌形象,每个人都有在社交媒体扮演某一种自己想成为的角色的欲望,我们都有标签化的需求。

  Ⅳ我是聪明的,我是有逼格的,我是文艺的,我是好爸爸,我是。。。

  Ⅴ如果我们制造的内容,能帮助读者塑造某种形象,增加他们的社交货币,他们就更倾向于转发和分享。

  Ⅵ《米其林星级餐厅就餐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Ⅶ《具有这个特点,就是卓越领袖》

  Ⅷ《射手座的人不得不说的大优点》

  Ⅸ《罗永浩的理想与坚持》

  Ⅹ记得支付宝年度账单,我与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字,研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大众心理学,好奇心,跟风,社会比较,人人都有比较心理,并乐此不彼。

  ㈠即使这些比较没有意义,有些就是随机事件,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

  ㈡这也是社交货币,这些内容能帮助大家有效且一目了然的比较,他们就倾向于转发和分享。

  ㈢每到年底,微信用户也可以分享自己今年活得多少赞,去了多少个城市,发出去多少红包,打败了全国多少用户,然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