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早年我在百度上卖卫裤,成本块钱,我卖块,通过百度竞价一个月可以赚个万把块钱,不多,因为我那会还没什么钱,但那会卖这样的暴利产品真的非常容易!计算投入产出比,加大投资,并且百度竞价后台也没那么复杂,竞争也没那么大,真的特别容易做
⑵我还做过微信公众号派单,随着公众号的红利,于百度竞价同样的思路,付费砸广告,计算投入产出比,现在还好做吗?
⑶对于这个世界,我通常表现的很无所谓,因为当我认真的时候,感到更多的是恶心,习俗、规矩、莫名的准则...
⑷这些过时的、堕落的、腐朽的的规则,如同肮脏卑贱而又佝偻的老妇用了几十年的裹脚布,散发着浓浓的腥臭,任何聪明果敢的人们都恨不得将其挫骨扬灰。
⑸生命太过短暂和无奈,身份和阶层,高贵和低贱,习俗和规矩,只不过是一群等死的蠢货,才热衷于玩的游戏。
⑹这种对比,会让这些蠢货觉得自己活的还不错。
⑺事实上,这类自认为高贵的,有身份的蠢货,都只是自欺欺人。
⑻而那些自认为自己低贱的蠢货,则是蠢上加蠢,生来就是为了被剥削。
⑼我等生来平等,谁敢高高在上。
⑽我等生来自由,何须低头屈就。
⑾如何卖暴利产品?一个老套路仍可做到月入百万
⑿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得志,飞来横财,出身豪门。
⒀少年得志这个说法如果放到古代可能是对的,但是放到现代感觉就不对了。
⒁因为古代的社会发展是缓慢甚至是没有发展,十年前和十年后的社会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人生阅历经验为人处世心态方面十年能差出不少,所以少年得志容易被大器晚成干掉。
⒂但是现在社会不一样了,互联网时代发展太快了,别说十年,一年就大变样了,一不留神就和时代脱节了,那些所谓的旧时代思维经验根本就用不上,甚至本质上就是错误的,经济和经验上都没有积累,还怎么晚成?
⒃少年得志这群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有时间有条件去尝试新的东西,继续发现下去并不难。当然半截玩脱了的肯定有,
⒄但是现在包括以后的社会,少年得志了可能玩脱,如果少年不得志还想大器晚成的,几乎不可能了,年少时不知道试错改变,不信你看看你父母的样子,就是年后你的样子。
⒅不要再拿人不死终会出头这些鸡汤自我麻醉了。现在不去努力,再给你年也一样。
⒆如何卖暴利产品?一个老套路仍可做到月入百万
⒇有利益的地方就是江湖,生意人、麻匪、镖局、小二、戏子、捕快等等一系列的人物组成了一条经久不衰的灰色产业链,要么闷声发大财,要么休息做个牢。
⒈暴利以及长时代的需求旺盛让大批的人如蝗虫般蜂拥。
⒉记得之前新闻报道说一个云南山区的小伙子由于得了乙肝,然后通过电视养身节目买了所谓的保证治好乙肝的药品,前前后后花了二十多万,这二十多万花了一个家庭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十来万,最后一个女记者冒充是小伙子的姐姐给公司打电话,说家里实在没有钱了,可以病情依然没有好转,你猜那边公司所谓的“医生”怎么说。
⒊你去卖血啊,反正卖血又对身体没有多大伤害,乙肝可以要人命的,还会世世代代遗传的。
⒋最突出的莫过于是自媒体平台。
⒌微信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快速发展,哪个父母已有时间不是在聊微信刷朋友圈,哪一个父母不在朋友圈中转发一些养生的、毒鸡汤型的文章,从前的迷信电视栏目和坐诊专家转变为开始迷信公众号文章,还有微信包装的“专家”。
⒍所以从前的电视养身栏目,专家特诊有很多都转战微信公众号这个自媒体平台中。
⒎拿微信公众号为例,在这些平台上面的推广费用相比较电视节目来讲是很划算的一件事,虽然说辐射的面积没那广,但是也有两个极大的好处,第一,作案手段更加的高明了,第二,与客户之间通过微信沟通更加的紧密,使得成交率大大提升了。
⒏下面来分析一下他们是如何通过一些微信公众号来做暴利产品推广的。
⒐、 选择平台上:
⒑选微信公众号一般选择父母辈或者是一些低层次学历的人群喜欢关注的,比如养生类的、地方性质的、带有典型煽动性质的毒鸡汤等等一些微信公众号。一方面这类的微信公众号在选广告产品中没有太多的限制,有钱就行,另一方面关注这些公众号的用户比较容易转化。
⒒、 广告展示形式:
⒓通常是通过软文的形式,比如直接讲一个故事,得了糖尿病,治疗十几年没有好,身体上受尽折磨,花钱无数,最后遇到一个神医,花上大篇幅介绍神医,最后留一个微信或者二维码。其实这样的套路是比较老的,以前的展现形式就是在栏目中青睐一个托,然后现场讲述悲惨故事,最后遇到xx医院教授,开了一个xx药。
⒔如何卖暴利产品?一个老套路仍可做到月入百万
⒕虽然故事套路比较老,但是奈何切入的正中人心,人都是有代入感的,碰到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信任感会倍增。
⒖、 包装个人微信号和形象
⒗引流到微信之后,就是把自己的朋友圈还有个人简介,包装成专家的样子,比如经常参加什么讲座啊,在医院里面开会啊,给病人问诊啊,病人病治好了送的满屋子锦旗啊等等,目的就是让引流过来的人进一步的相信。
⒘如何卖暴利产品?一个老套路仍可做到月入百万
⒙、“专业”的话术
⒚最后一步就是在问清楚病人病情之后,夸大病情,增加病人的恐慌心理,然后用专家的身份安抚病人,没事幸好你碰到了我,脑子一乱还不得叫你买啥药就买啥药。